[微风]中国搞北斗系统时,美国曾扬言必要时可击毁北斗卫星,可当中国用导弹清理了自己废弃的卫星后,便开始大规模部署北斗卫星。自那以后,美国再也没提过要摧毁北斗卫星,如今又有人发问,若中美冲突,美国直接毁掉北斗卫星,我们会不会就败了? 1993年夏天,中国一艘叫银河号的货轮从天津港出发,载着货物去伊朗。7月23日,美国突然说有情报显示船上运化学武器原料硫二甘醇,要求中国停船检查。中国拒绝,因为那是公海航行。美国不依不饶,直接干扰了银河号的GPS信号,导致船上导航失灵,漂了33天。最后,中国同意第三方检查,沙特代表上船,美国人搜了半天,什么都没找到,只能撤走。这事让中国意识到,靠美国GPS太被动,随时可能被卡脖子。 事件后,中国决定搞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。1994年,北斗工程正式启动,孙家栋任总设计师。初期是北斗一号试验系统,2000年发射两颗卫星,建成区域服务,覆盖中国本土。技术上,从有源定位转向无源,解决了信号处理和轨道控制问题。2003年,又发第三颗,系统初步成型。 那时,美国开始关注北斗发展。2000年代初,美国官员公开表示,如果北斗威胁到GPS优势,必要时可以采取行动,包括破坏卫星。这话听着挺强势,反映了他们对市场份额的担心。中国没直接回应,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实力。2007年1月11日,中国进行反卫星导弹测试,从酒泉基地发射一枚导弹,击中了报废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。那颗卫星在865公里轨道上,导弹精准命中,碎片散开。这次测试展示了中国清除太空威胁的能力,也间接表明保护北斗卫星的决心。 测试后,美国批评说会产生太空垃圾,但中国强调是针对报废目标的必要行动。从那以后,美国再没公开提摧毁北斗的事。北斗工程加速推进,2008年奥运会期间,二号系统开始服务亚太地区。到2012年,建成北斗二号,14颗卫星加32个地面站,精度达到10米级。这段过程,中国一步步从被动转为主动,摆脱了外部依赖。 反卫星测试后,中国大规模部署北斗卫星。2012年后,北斗三号工程启动,目标全球覆盖。孙家栋继续担任总设计师,指导团队优化系统架构。到2020年6月23日,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,提前半年完成三号系统,55颗卫星在轨,包括中地球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,高度从两万到三万六千公里。系统精度米级,支持全球定位,现在每天处理上万亿次请求。 北斗不光国内用,还推向国际。中国和100多个国家合作建地面站,比如泰国、巴基斯坦和东盟国家,这些站增强信号精度,帮助当地农业、交通和灾害监测。北斗与GPS兼容,用户可以无缝切换。在亚洲,北斗市场份额越来越大,美国GPS面临竞争,但他们转而谈合作标准,没再提破坏。 现在,有人担心中美冲突,美国毁北斗卫星,中国会不会输?这想法简单了点。北斗不是孤立的,背后有军工体系支持。摧毁卫星难,高轨道导弹成本高,还会产生碎片威胁自己太空资产。中国有反卫星能力,能反制GPS,那系统美军高度依赖,从伊拉克战争起就用它导航。 真动手,等于太空战升级,代价谁都承受不起。北斗设计时就考虑风险,有备份卫星和反干扰技术。实际冲突中,卫星战两败俱伤,大国间大多停在口头阶段。中国北斗用户全球上亿,毁了影响大,但中国有能力快速补网,不会轻易败。北斗让中国在导航领域站稳脚跟,面对外部压力,靠实力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