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11p577

标签: 罗炳辉

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,双方交火后,团长却发现其中“不对劲”,密密麻麻的日

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,双方交火后,团长却发现其中“不对劲”,密密麻麻的日

1943年新四军13团遭伏击,双方交火后,团长却发现其中“不对劲”,密密麻麻的日军根本不是情报中说到的一个小队,正当大家都很担忧之际,团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后让他名声大噪!1943年8月16日,江苏六合八百桥一带的日军调集部队准备到四合墩一带扫荡,得知日军的计划,当地立即将此事报告了新四军。为了粉碎日军的攻势,新四军立即行动,组织决定让正在安徽天长一带整训的第13团出击。接到命令后,第13团团长饶守坤连夜调动部队,他带领主力经过几个小时的急行军,来到了桂子山一带设伏。此处是日军扫荡必经之路,饶守坤很快就做好了准备,可随着日军部队抵达,两边正式交火,饶守坤才发现:自己先前得到的情报有误。原来部队出发前,饶守坤接到当地传来的消息,日军部队共有1个日军小队以及100多名伪军。根据日军的兵力,饶守坤动用了2个团设伏,可侦察部队与日军交火后,他们反馈的情报让饶守坤大吃一惊。眼前的这股敌人可不是什么小部队,日军的兵力起码有500多人,附属的伪军也有200多人。敌人的实力远比想象要强得多,饶守坤面临着艰难抉择,最终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打出了经典一战。饶守坤出生在江西德兴一个贫苦的农家,1929年初,方志敏来到他的家乡考察,他注意到了年幼的饶守坤。受到方志敏的影响,饶守坤接触到了革命思想,自此走上了革命之路。几年后,在方志敏的号召下,饶守坤和几个同乡参加了德兴的红军部队,刚刚入伍部队就连续打了几场恶仗。饶守坤在战斗中有勇有谋,他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注意,红11军成立之后,饶守坤就成了部队中的一名排长。第四次反围剿期间,饶守坤屡立奇功,不到20岁的时候,他就已经成为红军的营长。然而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重要考验,在组织的安排下,抗日北上先遣队成立,饶守坤的部队则被安排留守闽北苏区。那个时期,留下来的部队面临的困难是最大的,饶守坤带着部队经历了多年的苦战,部队越打越少,他经历了多次缩编,后来更是带着部队进入武夷山与敌人周旋。饶守坤没有任何怨言,依靠着自己的军事能力,他保住了部队,带着同志们挺过了最艰难的几年。抗战爆发后,中央正式组建了新四军,闽北等地的红军被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,饶守坤与叶飞成为部队两个主力团的团长。后来,他奉命回到延安深造,这次学习让他更好地了解到游击战的精髓。重回部队后,饶守坤变得更加出色,他多次率部重创日伪军。1941年开始,饶守坤又率部相继收复了凤阳、泗县等地,为新四军在皖东北的发展打开了局面。由于他的出色表现,他成为罗炳辉的爱将,之后由于第13团状态不好,需要一个猛将坐镇,罗炳辉便让饶守坤当了13团的团长。而他没有辜负老领导的期望,在他到任之后,第13团面貌焕然一新,饶守坤更是凭借此次桂子山伏击战,让他们成为了新四军的英雄之师。当时,饶守坤清楚继续打下去的风险,但他还是决定继续打。与此同时,饶守坤提议第5旅可以派出部队袭击日军八百桥的据点,敌人出动这么多兵力,驻地一定非常空虚。这样就能使敌人陷入混乱,也能减轻他们的压力,同时饶守坤又向第5旅申请增援。他的方案得到了批准,第5旅一面派遣部队进攻敌人的据点,一面派出特务营增援桂子山。这下饶守坤有了打下去的底气,他带着部队多次粉碎敌人的进攻,又分兵占领了桂子山以北重要的高地,彻底堵住了敌人的退路。日军见状集中兵力对饶守坤部的阵地发起了数次猛攻,都被他们成功打退,此时第5旅的部队成功占领了八百桥,这让日军军心大乱,为了尽快脱身,他们甚至使用了毒气。好在饶守坤早有准备,急忙命令部队用湿布捂住口鼻,战士们顶住了毒气的攻势,死死守住阵地。双方就这样苦战下去,一连打了许久,日军终于支撑不住了。无奈之下,日军只能放弃了计划,转而想办法逃走,饶守坤虽然想要彻底吃掉这些敌人,但与日军战斗这么长时间,13团的损失也很大。部队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彻底围住日军,只能看着日军的余部逃走。可此次桂子山伏击战,饶守坤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他们面对的是日军精锐的远东混成旅团小田大队。此战饶守坤部歼敌180多人,重创小田大队,元气大伤的日军也不敢再对新四军的根据地发起进攻。饶守坤一战成名,13团成了全军的英雄部队,罗炳辉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,后来他经常对别人说:“饶守坤就是我罗炳辉的拳头。”这也让饶守坤这位猛将在军中有了更大的名气。
1941年,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,不久,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,罗炳辉笑道:“

1941年,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,不久,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,罗炳辉笑道:“

1941年,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,不久,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,罗炳辉笑道:“要尸体,尽管来取,但来的时候,要举白旗!”1941年的中国,抗日战争已经打了四年。日本鬼子占了大半个东北、华北,连上海、南京都沦陷了。那时候的中国军队分两派:国民党部队和新四军这些共产主义力量。新四军主要在华中活动,靠着游击战跟日军周旋。他们没啥重武器,兵力也不多,但脑子活,仗着地形熟、人心齐,跟老百姓打成一片,愣是让日军头疼不已。这支部队1941年的时候,正处在关键时期。前一年,他们跟国民党还闹了点摩擦,就是皖南事变,新四军损失不小。但他们没垮,反而越挫越勇,靠着灵活的战术在日占区里杀出一条血路。这次击毙100多日军,就是他们硬实力和聪明打法的一次证明。那场战斗具体在哪儿、哪天,没太多详细记录传下来,但从结果看,新四军干得漂亮。100多个日军被收拾了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想想看,日军那时候有钢枪大炮,新四军这边多半是步枪、手榴弹,能打成这样,靠的是啥?肯定是战术高明。新四军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。他们不跟你硬碰硬,而是瞅准机会搞偷袭。可能是趁夜色埋伏在山沟里,或者利用村子附近的复杂地形,把日军引进来打。日军装备好,但机动性差,进了新四军的“主场”,就容易吃瘪。这次估计也是这么个路数,一仗下来,日军丢了100多条命,铩羽而归。仗打完了,尸体堆在那儿,日军这边坐不住了。为啥要来要尸体?一来,日本文化里对死者的处理很看重,丢下尸体不管,对士气打击太大;二来,这么多兵没了,不弄回去交代不过去。于是,他们硬着头皮派人来跟新四军交涉。这要求本身就挺尴尬的。打输了还得低头来求人,日军心里肯定窝火。可战争就是这样,输了就得认。他们估计想着速战速决,拿了尸体赶紧走人,免得丢人现眼。但他们没想到,新四军这边还有个“惊喜”等着。罗炳辉是谁?他是新四军里响当当的人物,1897年生的云南人,参加过长征,抗战时已经是老资格的指挥官了。他带兵有两把刷子,不光会打仗,还特别懂得怎么调动士气。这次日军来要尸体,他没直接拒绝,而是甩了个条件:行,要拿就拿,但得举白旗来。这白旗啥意思?全世界都知道,那是投降或者求和的标志。罗炳辉这招太狠了,等于是让日军自己承认输得彻底。你想想,日军派人举着白旗过来,那画面得多解气?这不光是战术上的胜利,更是心理上的碾压。罗炳辉用这招,把日军的傲气踩得稀碎。这仗打完,影响不小。先说新四军这边,100多日军的命加上白旗这出戏,士兵们士气肯定爆棚。老百姓听说了,也会觉得“咱们也能收拾日本人”,抵抗的信心就更足了。再说日军那边,吃了这么大个亏,还得举白旗来求人,部队里估计都抬不起头。这消息传出去,日军那“战无不胜”的神话就得打个折扣。再说深一点,罗炳辉这招其实是心理战的高手表现。战争不光是拼枪炮,拼的是人心。他用白旗这么个小细节,把胜负的意义放大,让这场胜利不只是杀敌多少的问题,而是变成了中国人抗争精神的一个象征。多说两句罗炳辉吧。他不是那种书生气的将领,而是实打实从战场上爬起来的硬汉。1929年加入共产党,跟着红军走过长征,后来在抗战中带新四军打了不少硬仗。他带兵有个特点,就是胆子大、脑子活,而且特别会抓机会。这次白旗的事儿,就是他随机应变的一个例子。可惜,罗炳辉没活到抗战胜利。1946年,他因病去世,49岁就走了。不过他留下的故事,特别是这次硬气回应日军的举动,一直被后人记住。他不是光靠蛮力打仗的人,而是懂得怎么用智慧把敌人逼到墙角。1941年,抗战还没到转折点。日本虽然占了优势,但也开始露出疲态。他们的兵力分散,补给线拉得太长,像新四军这样的抵抗力量就成了他们的心病。这次战斗虽然不算大战,但就像针扎一样,让日军不得安宁。再说全球局势,那年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,美国参战,太平洋战场开了新篇章。中国这边虽然还苦,但坚持抗战就是在拖住日军,为后来的反攻攒力气。罗炳辉和新四军的这次胜利,就是这漫长抗争里的一抹亮色。